“以前周末我儿子都是去别的村玩,现在都是别的村到我们这里来争场地了!”提起美丽乡村建设带给村里的改变,洲心街青联村委会艾堆村村民汤瑞英满是自豪地说起。
日前,艾堆村建成了洲心首个美丽乡村,村容村貌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村里的泥土巷道硬底化也实现了“路路通”,排水渠从“明渠”变成了“暗渠”,垃圾也有人定期清扫了。与此同时,文化室更加漂亮了,又新增了一批健身器材,“围攻”篮球场的杂草地也变成了小广场,健完身打完球,坐在石凳上,乘着树荫拉家常,于村民又是一段惬意的时光。
村里有了大变化
“给后代一个美好的环境,我们当然愿意出力!”汤瑞英的一句话,道出了艾堆村众多村民的心声。
在她旁边,几个老人正坐在石椅上拉着手聊天,背后的秋千架上,两个中年男子高高地荡起,发出愉悦的笑声。旁边的健身器材,村民也已经玩得很熟练了,有的人还玩出不同的花式,于村民而言,健身似乎也是一项娱乐。周末,这里就更热闹了,小孩子排着队荡秋千,篮球场也会“争场地”,老老少少聚在一起聊聊天,文化室前的这个小广场,于村民而言俨然如城里“逛公园”一般的存在,给整条村增添了不少欢乐。
而沿此望去,里弄小巷也是水泥铺成的路面,排水沟上也覆上了盖子,正是育秧苗的时节,村民在田畦里劳作,路上有人经过,便爽朗地抬起头打个招呼,春天里的村庄铺满了绿色,干净而清新。“以前这里可不是这样,路上的垃圾没人清扫,排水沟也是露天的,上面飞着蚊子,下雨的时候,巷道就成了泥巴路,邻里之间有些小矛盾也容易就争吵起来……”村民说起。
村民齐心建设美丽乡村
艾堆村小组有农户45户203人,以种植蔬菜、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途径,并没有特别富裕。以前,也有过脏乱差的状况,而一切的改变,从几年前开始。1997年,在经过诸多努力后,艾堆村成为清城区第一批文明村,邻里关系近了,村里的环境好了,村民尝到了甜头,在以后的乡村建设中就更加愿意出力了。2003年,洲心街办、青联村委会和艾堆村乡贤共投入资金超过80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洲心街办和青联村再投入约50万元,把艾堆村建成了洲心第一个美丽乡村。
“这个小广场本来是几户人家的菜园子,听说要建文化馆,大家都自愿把土地无偿拿出来,没有一个钉子户;巷子里道路硬底化,我们给了水泥,劳力都是村民们自愿出的。”青联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碧光说起。艾堆村的人齐心,这是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选择其重点投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艾堆村民的齐心也得到了良好的回报。
2014年8月底接到冲刺美丽乡村的任务,10月份他们就把该做的工作完成了,并最终在众多乡村中脱颖而出。成为洲心首个美丽乡村,于村民不止是一种荣耀,更意味着许多实在的好处。“村子干净漂亮了,文化生活丰富了,后代的成长环境更好了。”一位村民总结。现在,村里打篮球的孩子多了起来,他们经常找村长约别村的打篮球比赛,青联村委会给几个村小组的球队都配了球服,“打比赛,拿奖金”,成为许多小球迷津津乐道的话题。
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善,还有了活动的场所和良好的氛围,村里人的关系也比较融洽,艾堆村村民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比以前更高了,整个村子进入良性循环。
村民理事会发力,村民自主意识强了
与此同时,村民的凝聚力也随之加强,大家更愿意为村里的事“操心”了。
村民理事会完善起来了,而且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村民的生活中,为了改善自己的村庄而努力。现在,艾堆村的村民理事会每个月都会向村民收集一些关于村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反馈到村委会和街道办,并跟进促成问题的解决。
文化馆以前是水泥地面,地面和小广场齐平,下雨的时候水会浸进去,将桌椅腿都泡着了;登革热的时候,村民发现排水沟是明渠,蚊虫孳生,存在很大的隐患……村民理事会将这些问题反映上去,后来,文化馆地面抬高,还贴上了瓷砖;村里的排水沟都盖上水泥板。虽然只是些琐碎的小事,但都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村民理事会是真能话事的,能解决问题的!”有了这样的信任,桥梁搭起来了,村民也更加踊跃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
下一步,艾堆村打算进一步提升软环境,打算再打造一些文化墙,让村风村貌更加美好,还有村民建议,要将篮球场进行维修,让大家活动得更加舒服些。这个村庄,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正在一步步推进。
“下一年我们的计划准备将伦州村委会的5个村小组作为总体来规划。现在已经进行了初步的规划,大约需要投入资金150万元左右。”洲心街办事处表示。洲心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方式,该街将分级分批打造一批示范性强、辐射效应好的美丽乡村,通过样板和示范,引领带动其它村庄提升乡村的整体环境水平,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